【铸魂强师,奋进有我】六载杏坛路,一生摆渡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易威伟   供图:外国语学院新闻媒体部   编辑:梁书荣 浏览次数:

五月的一个傍晚,暮色温柔地漫进办公室,我合上最后一份毕业论文,抬头望向窗外那株老槐树——它又在夏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与我诉说这六年的光阴故事。2019年4月,我怀着憧憬走上大学英语教师的讲台,时光悄然流转,转眼已走过六个春秋。这六年,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每一个教学瞬间,都镌刻着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19年刚毕业我就进入了赣鄱大地,走进了大学校园。只不过,这一次是以教师的身份。我在担任专业教师的同时,也是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上,未曾懈怠,面对纪律涣散的班级,我制定了特色班规《言情表》。当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抵触到渐渐遵守,当听到任课老师夸奖班级学风好转,我明白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辅导员工作琐碎而繁重,但作为教师,从未在学生面前说过累字。在认真教学的同时,我也热爱着科研事业,2020年教师节,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接过“科研能手”证书时,台下师生热烈的掌声让我眼眶发热——原来付出真的会被看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我能和您聊聊吗?”这样的开场白,在我的办公室不知听过多少次。为了指导学生专业竞赛,办公室的灯光常伴我至深夜;为了帮考研学生修改自我介绍,我数次错过食堂热乎的饭菜。记得有个学生调剂失败后崩溃大哭,我在深夜仍争分夺秒地为她搜集调剂信息。后来她如愿上岸,发来信息:“老师,是您让我相信黑暗过后总有曙光。”这些时刻,让我懂得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守护者。工作期间我曾多次指导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同时我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到了课下便化身“知心大哥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当学生想要放弃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鼓励。有人问我为何如此执着,我想,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育方法,才能为学生注入知识的“活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师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曾穿梭于寂静的校园,为隔离在宿舍的学生送去热腾腾的饭菜;曾奔波于校医务室,为生病的学生购买急需的药品;也曾在语音电话里,倾听他们的焦虑与不安,给予温暖的慰藉。这份付出让我有幸获得“平安校园先进个人” 的荣誉,但更珍贵的是那些与学生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我们去学生宿舍给同学们送过饭,买过药,谈过心,后来,我被评为“平安校园先进个人”。记得线上教学时,为了活跃气氛,我笨拙地表演英语魔术引得满屏“哈哈哈”的欢乐。有的学生说,正是我的鼓励让他们爱上了英语;有的学生展示自己在家里的厨艺;有的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这些温暖的瞬间,常常勾起我美好的回忆。原来,教育的种子总会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看着屏幕里他们自信的模样,看到期末他们优异的成绩,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意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23年我回到了家乡河南,也告别了我的2020-2024届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没有犹豫,再次选择了人民教师。昔日的学生们很不舍,有人对我说:“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如今看着墙上“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的锦旗,我也很怀念我的学生们。今年在河南同2025届毕业生告别时,其中一名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对我说:“理想中的教师模样对我而言是模糊的憧憬,而如今,您让这个概念在我心中具象化了。未来的教育之路,我愿以您为灯塔,追光而行。”薪火相传,这大概就是教师存在的意义。我忽然明白: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而我们都是传递火炬的人。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六载杏坛耕耘,我更加懂得教师这个职业的厚重。它不在聚光灯下,却在每个晨昏的坚守里;它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学生成长的故事中。当年轻的面孔因我的引导而闪烁求知的光芒,当迷茫的心灵因我的陪伴而找到前行的方向,我便更加笃定,这条平凡之路,我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用河南话讲,教师这个行当,“中!”在中原大地的讲台上,我愿永远做那个摆渡人,载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向着理想的彼岸破浪前行。

初审:易威伟   复审:梁书荣   终审:程娇炎

下一条:挥毫展风采,墨韵育师魂--外国语学院2025年“三笔字”教学基本功比赛圆满落幕

关闭